近來,隨著中韓兩國領導人的友好互動,韓國將再一次成為中國學生選擇的留學熱門國家。除了韓劇韓星“韓流”的吸引力,韓國大學本身具有的教育特點也成為中國學生青睞的原因之一。今天小編通過自己的留學經歷,給大家介紹一下韓國的“發表”文化。
韓國人大部分信奉儒教或受過儒教思想的熏陶,并在此基礎上融合了西方文化。在這樣極具特色的社會背景下,韓國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魅力的教育體系。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或是自主同時又充滿約束感的學習氛圍,都使得在韓的留學生活異常精彩。在這里不得不說的一種韓國學習方式就是“發表”。
這里所說的“發表”是韓語音譯詞,有人說它就是演講,但小編認為不夠貼切?!鞍l表”是一個通過自主學習領悟上課內容的方式。教授定好課題之后,學生兩三人一組(或4-6人也可),課余時間組員們約到咖啡廳或者圖書館,自由進行相關課題討論、資料收集、做PPT總結等工作。
簡單地說,所謂“發表”,就是每組選一個代表,將本組的研究情況以PPT的形式展示并分析給大家聽。課題研討人員發表之后,教授和課上的同學們會進行討論并就發表內容對發表者進行提問,最后教授會根據現場表現以及發表內容給全組打分。因人而異,教授不同,要求“發表”課題的次數也不一樣。一般來說,至少要進行期中和期末兩次發表。到了研究生階段,每學期的個人發表多達4次以上也是很正常的事。小編的碩士課程在讀時,就曾經歷過一學期中,個人發表5次、小組發表2次的高記錄。
韓國的課堂,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學習研究的過程。據了解,韓國從小學的課程中,就融入了“發表”教育。學生學歷逐漸增高的同時,“發表”的能力也逐漸增強。所以,對于韓國人來說,無論是學校的“發表”還是職場的“報告”,都是信手拈來的事。相比之下,剛來韓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偏弱。怯場、聲音小、邏輯性差、語言組織能力弱等一系列問題屢見不鮮。然而,經過幾年大學生活的鍛煉,很多人都可以輕松的侃侃而談,再配一個簡約大方的PPT,似乎什么都不是難事。
從某方面來看,“發表”對于學習能動性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同時,學生在“發表”的準備過程中,還能培養團隊協作力和領導力。有統計數據顯示,在韓國大學學習的四年中,至少要“發表”50次左右甚至更多。盡管過程很艱難,但是受益匪淺。(龐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