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韓國特派記者 莽九晨 環球時報記者 任伊然】編者的話:近期,韓國廣播公司(KBS)播出了一部名為《洞察:人才戰爭》的紀錄片。這部完全采用韓語、沒有英語等其他語言字幕的“特供韓國”的紀錄片,短時間內收獲了上百萬播放量,在韓國國內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紀錄片用兩集時長超過40分鐘的影片,對比了中國對理工科人才的支持和韓國人對醫學院的癡迷。紀錄片收獲關注后,KBS又推出延伸的辯論節目,多位韓國專家在節目上對韓國“學醫癡迷”的現狀作出深刻反思和分析,并用中國的做法進行對比,呼吁韓國為理工科人才提供更多支持、為營造更看重理工科人才的社會氛圍作出努力,否則韓國將“喪失科技創新的根基”。
韓國網民:總統、總理應該寫觀看報告
紀錄片的第一集于7月10日播出,主題是中國對理工科的重視。拍攝對象十分廣泛,從熱愛計算機編程的小學生到寧波某中學的科技課堂,從高薪資的深度學習工程師到姚期智(圖靈獎得主、清華大學教授)、王興興(宇樹科技創始人)等“大咖”專訪,從多個側面展現了中國近年來科技領域的高速發展,呈現出了一種中國年輕人熱衷于學習理工科的社會氛圍。
截至發稿時,這集影片在視頻平臺YouTube上點擊量已突破110萬次,反響熱烈。在評論區,韓國網民紛紛留下自己的感想?!罢痼@”“恐懼”“悲傷”“憂慮”是評論區中的高頻詞。一名韓國網民的高贊評論寫道:“全體國民都應該看看,最好能在內閣會議上播放(這部紀錄片),總統、總理和部長們每人都應該寫一篇10頁的觀看報告?!?/p>
紀錄片的第二集標題是《韓國,癡迷于醫學院》,于7月24日播出。截至發稿時,該集影片在YouTube上的點擊量已突破70萬人次。這一集探討了為何韓國頂尖學生會壓倒性地涌向醫學專業。
圖為韓國紀錄片《洞察:人才戰爭》中的一幕,韓語字幕寫著“人才戰爭:第二集——韓國,癡迷于醫學院”。(圖源:《韓國時報》)
有韓國網民留言說,“我們國家最聰明的人正在坐著對皮膚發射激光”,諷刺了韓國頂尖人才扎堆涌向整形科的現狀。還有韓國網民寫道:“中國孩子長大后想成為科學家幫助他人,而韓國孩子想成為醫生,只為住在首爾市中心能看到樂天世界主題樂園的地方?!?/p>
紀錄片第二集提到,早在本世紀初,韓國很多人就已經關注到越來越多頂尖學生生源集中流向醫學專業的情況,20多年來,這種趨勢越發明顯。據《韓國經濟日報》報道,去年韓國大學修學能力考試(韓國高考)中,排名前488名的學生全部進入醫學類專業,其中近九成進入醫學院。
此外,即便是那些最初選擇了理工科或人文學科的考生,轉專業的比例也越來越高。首爾大學理工學院院長金英午(音)表示,最近5年,首爾大學理工科專業每年都有大約100名新生放棄入學,選擇復讀,重新考取醫學專業,僅去年就有約120人放棄入學。韓國高麗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碩士生任秀彬(音)表示,大一上學期或者大二上學期的時候偶爾就會發現有的同學退學了,后來就聽說他們復讀后選擇了醫學專業。
高校中培養的理工科人才本就比較少,愿意留在韓國工作的理工科人才更少。紀錄片講到,一些優秀的韓國理工科人才會選擇到美國硅谷工作,因為那里的待遇更高、工作氛圍更好,而留在韓國的理工科人才普遍對工作前景充滿擔憂。
另據《朝鮮日報》評論文章,現在韓國理工科人才的流失已經到了“嚴重”的地步。近10年來,有34萬名理工科人才離開了韓國。文章稱,為了讓優秀的人才涌向理工科,讓他們在國內找到機會,韓國政府應該采取更果斷、更具突破性的對策。
韓國人涌向醫學院,背后是恐懼
為何醫學在韓國成為頂尖學生的首選?紀錄片認為,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恐懼。
回顧歷史,理工科專業也曾受到過韓國人的重視。上世紀80年代,韓國最受歡迎的專業是物理學、電子工程、機械工程等,當時韓國科技領域快速發展,汽車、造船等產業在全世界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到了上世紀90年代,韓國最受歡迎的專業變成了計算機、電子工程等,在此期間,韓國的手機、電腦等行業飛速發展,成為創造財富最快的行業。
但是,隨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到來,韓國大批企業倒閉,很多人因此失業,從此醫學專業逐漸受到韓國年輕人的追捧。這是因為醫生的工作不僅穩定,而且隨著韓國私營醫療產業的發展,醫生的收入越來越高。再加上韓國企業普遍削減研發投入,科研人員的職業穩定性大幅下降,相比之下,醫生似乎成了韓國人“唯一能托付一生”的高薪工作。
在此基礎上,韓國社會形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進一步推動了“學醫熱”。對許多家長來說,讓孩子考上醫學院,是對自己多年辛勞最直接的補償;而進入工科大學,則常常被視作“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在紀錄片中,有一位韓國母親接受采訪時稱:“孩子考上醫學院就是對媽媽辛苦的報答?!?/p>
綜合韓國《釜山日報》《京鄉新聞》等媒體報道,這種“學醫熱”趨勢帶來的后果是多方面的:第一,國家頂尖人才集中涌入醫學,導致基礎科學和核心技術創新乏力。第二,工科人才大量流失,過去10年平均每年有3萬名韓國工科人才流向海外,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關鍵領域尤為突出。第三,醫療體系內部也未必受益,因大批醫生集中在皮膚科、整形科,這使得基礎醫療和區域醫療服務面臨崩潰的風險,更不用說醫學發展。
據《韓民族日報》報道,韓國專職醫生的工資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最高。據分析,這主要是韓國醫生供給相對不足的結果。近年來,隨著韓國人口老齡化加劇,韓國醫生短缺的問題逐漸凸顯。去年2月,當時的尹錫悅政府宣布醫學院將擴招2000名醫學生,遭到醫療界強烈反對。大批實習醫生和住院醫生辭職停工,要求政府撤銷擴招決定。盡管政府此后多次要求復崗,但響應人數寥寥。據《韓國先驅報》報道,韓國大部分醫生反對醫學院擴招,是因為韓國95%以上的醫院是私立醫院,在以利潤為導向的結構下運作。韓國許多醫生經營著自己的診所,醫學院擴招則意味著更多的競爭對手和更少的利潤,這本質上是一場“爭奪利益的地盤之戰”。
這場風波持續了18個月后,終于在最近趨向平息。據韓國媒體近日報道,大部分涉事醫生于9月1日返崗,韓國醫療系統人手緊缺的狀況有望得以緩解。李在明就任總統后,要求相關部門與醫療界通過對話探討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韓國政府和醫療界代表重建起了協商機制,正在商討包括引入彈性休假制度、提高實習制度靈活性等措施在內的解決方案。與此同時,引發此次矛盾的醫學院擴招問題也將被重新提上議程。
“可能喪失科技創新的根基”
首爾大學的金英午在與紀錄片《洞察:人才戰爭》相關的一檔辯論節目中直言,工科在韓國長期處于被忽視的狀態。在首爾江南區大峙洞(那里有韓國最高端補習班),“入讀工科=沒能考上醫學院”的想法在很多來參加補習的學生及其家長心中根深蒂固。金英午感嘆:“明明是懷揣著對工科的夢想進來的學生,卻在大峙洞的眼里成了失敗者?!边@不僅打擊了這些學生的士氣,也導致了頂尖人才繞開工科這樣的情況發生。
據韓國《每日經濟》今年5月報道,一份針對599名小學生家長的問卷調查顯示,86.3%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未來職業期望。當被問及期望孩子從事的具體行業(可多選)時,有45.1%的人選擇了“醫生”,排在首位;“法律界人士”(26.9%)緊隨其后,第三位是“科學家和研究員”(18.2%)。
同時,韓國的就業與收入結構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分流。數據顯示,2022年韓國醫生的平均年薪超過3億韓元(1000韓元約合5.2元人民幣),而信息技術行業工程師的年薪約為7500萬韓元,還不到前者的1/4。
KBS在后續的報道中還對中韓兩國的國情進行了對比。報道稱,中國政府為支持理工科人才的發展,對年輕人創業給予了大力支持,一批“獨角獸”企業逐漸崛起。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也給理工科人才提供了優厚待遇,避免優秀人才外流。而韓國的社會氛圍正好相反,整個國家的“獨角獸”企業數量比中國杭州市還要少。在韓國,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開設私人診所、律所被認為是成功,理工科優秀人才為了尋求更好的待遇則紛紛前往海外。由于缺少政策支持,年輕人也不敢創業。希望進入理工科專業學習的學生也越來越少。
在節目中,韓國專家在討論中普遍承認,中國科技領域的高速發展給他們帶來了“巨大震撼”。有人說:“不是量的變化,而是質的變化?!睗h陽大學中國區域通商學科助理教授白瑞仁提到,過去韓國還能在一些尖端科技領域保持領先,但如今除了存儲芯片等極少數領域外,中國已經在其他很多領域趕超韓國,甚至差距越拉越大。
多位韓國專家在節目中分析說,中國長期以來在科技領域的投入已形成政策延續性。中國目前有600多所大學開設人工智能專業,學科數量是韓國的5倍左右,畢業生數量更是幾十倍;在評價全球科研能力的“自然指數”排名中,包括第一名在內,中國大學和研究機構在前10名中占8個,而韓國的首爾大學僅排在第52位,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排在第82位。
在收入和職業吸引力方面,中國科技企業同樣展現出較強競爭力。白瑞仁稱,華為的平均年薪已超過三星電子,像機器人等高科技領域企業的年薪,基本上平均都已是上億韓元的水平。與之相比,韓國軟件工程師的薪資顯得遜色不少。
更關鍵的是,節目中的專家們還分析稱,中國社會為科技人才提供了“鮮明的榜樣和榮譽”。許多創業成功的工程師成為年輕人想要追隨的對象,基礎科學領域還有院士制度,這些院士甚至可能被視為國家英雄。上述這些都使得一種對科學家、理工科人才懷有尊重、向往的社會氛圍在中國逐步形成。
“如果韓國繼續‘癡迷學醫’,可能會喪失科技創新的根基?!币晃豁n國學生稱,周圍不少優秀的同學都去了醫學院或法學院,“我熱愛物理,但是如果想要堅持工科,幾乎需要做好‘犧牲經濟’的心理準備”。首爾大學教授李正東(音)表示:“技術是國家生存的關鍵,擁有技術的國家才能不斷發展下去,沒有技術的國家無法存活。我們必須用盡一切手段改變現在的狀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