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e8eee"></li>
  • <li id="e8eee"></li>
  • <li id="e8eee"><tt id="e8eee"></tt></li>
    <li id="e8eee"><table id="e8eee"></table></li>
  • <tt id="e8eee"><table id="e8eee"></table></tt>
  • 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天氣(北京/ ℃ | 首爾/ ℃)中文|English|French|Russian|Spanish|Japanese|Arabic|Korean

    人民網韓國頻道 >> 新聞 >> 評論

    東亞三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收入翻倍城鄉同富

    2016年05月27日08:41  來源:新華網

     

      一國經濟從中等收入跨入高收入階段,發展道路不同,所需時間不同,但跨越過程中的經濟規律通常有相似之處。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提出,從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的經驗來看,這些東亞國家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標志是培植了一個龐大且穩定的中產階層,形成了“橄欖型社會”。

     

      回顧這三國培育中等收入群體的過程,不難發現,它們的成功之道各有側重和亮點,但都脫離不開同樣的軌道:通過經濟增長與縮小貧富差距來提升群體收入,同時靠人力資本、資源配置和技術進步來推動經濟增長。

     

      日本:“異想天開”計劃造就“一億總中流”

     

      1960年12月,時任日本首相池田勇人在內閣會議上決定實施一項名為“國民收入倍增”的新經濟計劃時,幾乎沒人支持。當時,日本的生產水平已經恢復到二戰前水平,但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日本經濟不可能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因此最雄心勃勃的預測也只是將經濟年增長率設定為6.5%。

     

      然而,池田勇人提出的新計劃卻把經濟增長率目標設定為11%,國民收入翻一番。如此積極、大膽的計劃,難怪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異想天開。

     

      池田勇人的智囊、經濟學家下村治認為,使用減稅和降息的杠桿,抓住技術革新所產生的需求,實現國民收入增加一倍不是夢。從1961年開始,日本政府開始實施這個大膽計劃。農業上,通過農地改革提高農產品價格和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工業方面,出臺減稅和降息措施,開放外貿,重視中小企業的作用,建立大小企業分工與合作體系,縮小工資差距。在政策扶持下,日本企業加大投資,加快技術革新。此外,日本政府先后三次推行全國綜合開發計劃,力圖實現城鄉區域均衡發展。

     

      伴隨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在短短6年內就實現了當初預想,完成倍增;而人均收入的倍增目標也在1967年得以實現。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成功實施,既拉動了內需消費,還使社會財富得以合理分配,中等收入階層明顯增多,促成了所謂“一億總中流”的日本中產階層,開啟日本經濟騰飛的黃金時代,助其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福建社會科學院亞太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全毅認為,從日本培植中等收入群體的成功經驗不難發現,“奇跡”背后主要還是得益于經濟高速增長拉動充分就業。其中,制造業工資水平上升,特別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企業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勞動者收入得以普遍提高。

     

      韓國:“新村運動”促城鄉收入看齊

     

      上世紀70年代前,韓國城鄉差距十分明顯。在全國250萬戶農戶中,大約80%住草屋、點油燈,半數農村不通路,農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30多美元;到上世紀70年代末,韓國實現了農村地區村村通路通電,家家用上自來水,人均年收入達到700美元,與城市人口的收入基本持平。帶來這些天翻地覆巨變的,是時任韓國總統樸正熙在1970年發起的“新村運動”。

     

      當時,韓國在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方面取得進展,但農業發展嚴重失衡?!靶麓暹\動”旨在“通過村莊建設項目,開發農民生活倫理,從而加速農村現代化發展”。運動初期,韓國政府出資,無償提供水泥和鋼筋,引導農民參與農村建設,改善生活條件;隨后,韓國政府篩選出“樣板村”,鼓勵和帶動全國農民勤勞致富;到后期,農村舊貌換新顏,農民嘗到甜頭,運動逐漸演變為農民自發主導。

     

      10年間,韓國農民收入接近甚至反超城市居民,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然而,“新村運動”的意義遠不局限于人均收入的數字。從長遠看,它縮小了農業和非農業部門、各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有利于全面提高生活水平,促進國民經濟均衡發展;從城鄉關系看,農村收入增加,避免了短時間內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帶來的“城市病”,加速了農村城鎮化進程。韓國的城鎮化率在上世紀90年代達到70%以上,農村人口比例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80%下降到不足10%,中產階層和城市人口成為韓國社會主體。

     

      專家認為,韓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走的是一條包容發展之路。除了“新村運動”,韓國政府在稅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也注重照顧低收入人群和弱勢群體,減少絕對貧困,讓更多人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同時保障中等收入群體不再跌回低收入陷阱。

     

      新加坡:“人才工程”助力實現跨越

     

      上世紀80年代,為實現從中等收入到高收入國家的跨越,新加坡經濟開始經歷發展轉型和調整。與此同時,“人才工程”成為這個“地少人稀”經濟體發展轉型的核心內容。

     

      新加坡政府把教育看作對國民的一種投資,高度重視教育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數據顯示,教育經費在新加坡國家年度預算中的比例最低時也有12%,最高時達到35%以上,教育投資僅次于國防。

     

      通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兩條途徑,新加坡重點培養各種科學家、工程師和專門人才;同時,各式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也得到重視,包括延續教育、特別教育和技能訓練等多元化教育形式。

     

      10多年間,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開始體現。1990年到2003年間,教育為新加坡經濟增長貢獻了0.8個百分點,高出東亞地區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在東亞地區經濟增速回落、普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之時,教育對新加坡經濟增長的貢獻卻在不斷提高。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專家高文書認為,以職業教育體系強化人力資本培育,也是擴大就業、提高勞動力報酬的必經途徑和重要手段。正因如此,“人才工程”提高了勞動力素質,使非熟練勞動力成長為熟練勞動者,勞動者的平均收入水平得以上升,促進了新加坡中等收入階層的形成和壯大。

     

      世界銀行報告也指出,大多數國家60%以上的社會財富由人力資本構成,人力資本的快速積累和技能形成,是日、韓、新等東亞國家得以快速發展、成功跨入高收入國家之列的一個重要因素。(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 更多評論新聞


    (責編:李美玉、梁倩)

    視頻速遞MORE

    高層動態更多

    韓總統樸槿惠會見荷蘭首相 簽署5項諒解備忘錄

    朝鮮日報中央日報東亞日報

    韓聯社韓聯社亞洲經濟

    韓民族日報韓民族日報電子新聞

    新聞排行娛樂新聞

    娛樂速遞韓流音樂韓國影視

    吳亦凡現身韓國機場飛赴東京電影節 被粉絲圍堵仍舊高冷范【組圖】
    无码不卡黄片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