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e8eee"></li>
  • <li id="e8eee"></li>
  • <li id="e8eee"><tt id="e8eee"></tt></li>
    <li id="e8eee"><table id="e8eee"></table></li>
  • <tt id="e8eee"><table id="e8eee"></table></tt>
  • 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天氣(北京/ ℃ | 首爾/ ℃)中文|English|French|Russian|Spanish|Japanese|Arabic|Korean

    人民網韓國頻道 >> 專題 >> 三星Galaxy Note7“爆炸門”

    三星“爆炸”頻發原因成謎 數百人調查皆無功而返

    2016年10月18日08:40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數百名專家忙活了50多天,但至今沒搞清楚三星Galaxy Note7手機起火的真正原因。韓國《中央日報》17日報道稱,由于事故元兇未能水落石出,因此針對三星的謠言四起,三星公司“皇帝經營”“軍事化文化”“急躁癥”等一些捕風捉影之說不脛而走。中國手機廠商華為被迫“辟謠”,否認操縱中國國內Note7手機爆炸新聞;三星入股的電池企業比亞迪也出面聲明,其提供的手機電池尚未出現過安全事故。韓國輿論高度關注三星手機“爆炸門”的調查進展,甚至有韓國媒體悲觀地預測,高度依賴三星的韓國可能會因此步芬蘭的后塵,擔心韓國經濟從此一蹶不振。

     

      數百人全力以赴卻查不出起火原因

     

      韓聯社報道稱,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下屬的韓國產業安全技術院(KTL)本月13日接受國家技術標準院委托著手對三星Galaxy Note7電池起火原因進行分析。與此同時,三星電子內部也在對起火原因進行調查。三星日前動員數百名員工全力以赴查明Note7手機起火原因,并進行了多種變數的模擬實驗,但由于實驗均未能重現起火時的情況,因此查明起火原因還尚需時日。有分析指出,相比于上一代機型,Note7手機在大小和重量方面均有“縮水”,卻配備了容量密度更高的3500mAh電池,導致機身結構變得脆弱。

     

      起火原因調查尚無進展,美國《華爾街日報》17日又披露三星使用內部檢測機構評測Note7等手機電池的安全性。雖然其內部檢測機構通過了國際手機通信產業協會認證,但三星卻是業界唯一用內部機構檢測自身手機安全性的手機廠商。電池自檢消息的曝光讓調查蒙上陰影,甚至可能影響到三星未來產品的可信度。

     

      自三星Note7手機自燃并爆炸的消息爆出以來,全球各大航空公司陸續宣布禁止攜帶Note7登機。英國《衛報》17日稱,美國聯邦航空署14日宣布禁止攜帶Note7登機之后,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以色列、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相繼發出類似禁令。目前中國大陸絕大多數航空公司也已明令禁止乘客攜帶Note7登機。韓國《中央日報》評論稱,對三星而言,最糟糕的情況是在未能查出根本原因的情況下,將生產工序上的問題掩蓋過去。手機性能無論再怎么卓越,在說不定什么時候又會起火的情況下,誰還會去買?

     

      韓國“恐成第二個芬蘭”

     

      “高度依賴三星電子的韓國,恐成為第二個芬蘭”,《朝鮮日報》17日以此為題報道稱,三星相關機型因“爆炸門”停產停售,讓不少韓國專家不禁聯想起當年諾基亞的興衰過程:自從諾基亞“沒落”后,芬蘭經濟遭到重創,至今也未能重振旗鼓。韓國專家們擔憂三星成為第二個諾基亞,而同樣高度依賴三星電子的韓國,恐成為第二個芬蘭。

     

      報道稱,諾基亞1998年成為世界最大手機制造商,并將領先優勢一直保持到2010年。2000年芬蘭出口貿易中,諾基亞的占比高達20.7%,其營業利潤則占芬蘭當年GDP的4%左右。與此相似的是,韓國去年出口貿易總額593萬億韓元(約合3.19萬億元人民幣)中,三星電子一家就貢獻了20.4%,其營業利潤則占到韓國GDP的1.7%。報道稱,當年芬蘭經濟嚴重依賴諾基亞,而當諾基亞將市場霸主地位拱手讓給蘋果、三星等后起之秀后,芬蘭國家經濟便遭受了沉重打擊。去年芬蘭的經濟增長率僅為0.2%。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更是直指芬蘭為“歐洲出現的新病人”。

     

      東山再起可學豐田

     

      韓國明知大學曹東根(音)教授認為,韓國經濟都嚴重依賴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這兩大馬車,這無疑是韓國經濟的弊癥。當務之急是盡快創造條件與環境,讓更多的新型企業涌現并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韓國《中央日報》稱,搞清事故原因是重獲市場信任的唯一出路。三星若想東山再起,則有必要回顧一下2009年豐田汽車的經歷。當年,豐田因汽車突然加速事故召回960萬輛汽車而陷入困境。豐田領導層重拾“質量優先”的指導方針,決定把復雜的精密部件全部用于日本生產供給,并將新款汽車的試制品數量翻了一番,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測試,以在質量和安全上不惜時間和金錢的形象再次贏得了顧客的信任。 (記者 王偉 金惠真 甄翔 李萌)

     

      →→ 相關新聞延伸閱讀


    (責編:李美玉、梁倩)

    視頻速遞MORE

    高層動態更多

    韓總統樸槿惠會見荷蘭首相 簽署5項諒解備忘錄

    朝鮮日報中央日報東亞日報

    韓聯社韓聯社亞洲經濟

    韓民族日報韓民族日報電子新聞

    新聞排行娛樂新聞

    娛樂速遞韓流音樂韓國影視

    吳亦凡現身韓國機場飛赴東京電影節 被粉絲圍堵仍舊高冷范【組圖】
    无码不卡黄片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