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e8eee"></li>
  • <li id="e8eee"></li>
  • <li id="e8eee"><tt id="e8eee"></tt></li>
    <li id="e8eee"><table id="e8eee"></table></li>
  • <tt id="e8eee"><table id="e8eee"></table></tt>
  • 2021年4月26日  星期一  天氣(北京/ ℃ | 首爾/ ℃)中文|English|French|Russian|Spanish|Japanese|Arabic|Korean

    人民網韓國頻道 >> 專題 >> 2014仁川亞運會

    探訪仁川中華街(組圖)

    2014年09月19日15: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探訪仁川中華街(組圖)
    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下一頁

        仁川中華街是韓國最大的“唐人街”,也曾是韓國最大的華僑社區所在地。連首都首爾,也沒有一個唐人街。中華街離仁川港不遠,是1883年仁川港開埠后被指定為清政府的治外法權地(租界),之后逐漸形成華人聚居地。如今,這條街上有許多中國料理店,以及中韓文化交流場所。

        據了解,高宗19年(1882年)壬午軍亂爆發時,清朝為了援助朝鮮,派去廣東省的3000名士兵和40多名華商,這些華商可以被看作韓國華僑的起源。

        1883年隨著清朝領事館在韓國仁川的設立,在北城洞、善鄰洞一帶華僑數量不斷增加,逐步形成了中華街。那時華僑多以販賣從中國帶來的食鹽、谷物、雜貨等為主,從韓國購入沙金,再到中國擴大商圈勢力,最鼎盛時期發展到萬余名商人。

        1884年,韓國大都市的華僑數量大增,漢城約350名,仁川有235名。華僑在韓國安居是從1894年11月兩國制訂“清商保護規則”開始。當時移居至韓國的華僑大部分來自山東、河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其中山東人最多。

        自1884年華僑居住在仁川開始,中國餐館相繼出現。炸醬面也被稱為“炒醬面”,但只是指將炒好的中國大醬(春醬)蓋在面條上;而華僑們在面條上放了蔬菜和肉,又在春醬里加了焦糖,做出了又香又好吃、符合韓國人口味的炸醬面。

        為了進一步加強中韓文化交流,2005年,中華街與仁川廣域市政府聯合投資建立了韓中文化展覽館,其中的友好交流都市宣傳室藏有山東、浙江、云南等八省市贈送的393件實物:杭州精美的絲織坐墊、絲織書籍,青島的貝殼工藝品,云南的大理石瓷器,大紅色的中國結、京劇臉譜等等。


    【1】【2】【3】【4】【5】【6】【7】【8】【9】【10】【11】【12】【13】
    (責編:梁倩、趙宇)

    娛樂速遞韓流音樂韓國影視

    吳亦凡現身韓國機場飛赴東京電影節 被粉絲圍堵仍舊高冷范【組圖】
    无码不卡黄片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