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看亞洲種族歧視
談起被批的中國某企業洗衣劑廣告,有德國網民說:“這或許只是個玩笑。中國沒有像美國那樣的歷史,也沒有非洲裔美國人經歷過的種族歧視。要知道,在全球人口最多的中國,僅生活著大約60萬名外國人?!边€有德國媒體說,該企業的洗衣劑廣告并非原創,多年前一則意大利洗衣產品廣告是將一名白人男子塞進洗衣機,洗滌后變成性感黑人男子,并在廣告結尾打出“有色的更好”,但這樣的廣告同樣被批為“廉價地用膚色去評判人”。
德國《明星》周刊刊文認為:“這都是白色惹的禍”,在亞洲,白皙皮膚被認為特別有吸引力,因此增白化妝品很受歡迎。像這家中國企業洗衣溶珠這樣倡導白凈效果的廣告在亞洲國家并不少見。今年1月,泰國一家美容公司發布30秒廣告片,其中膚色白皙的女性微笑著說“擁有白皙的皮膚就能贏”,而襯托她的是神情沮喪的黑皮膚女性。該廣告同樣遭到暴風雨般的批評,被指充滿種族主義色彩。
德國政治教育中心網站去年12月刊發一篇研究文章,認為種族主義并不是西方獨有現象,亞洲的種族主義雖沒有歐美那么鮮明,但也有很長的歷史。文章特別舉了日本二戰期間犯下的種族罪行,并提到二戰結束后,日本甚至對美軍士兵也有白人和非洲裔之分。在德國“VICE”網,有網民描述了韓國的種族偏見,如招聘外籍教師時,白種人會被優先錄取,甚至首爾有的語言學院明確只要白人,認為白老師更干凈,發音更好。為推動民族認同和種族純潔,2013年曾有韓國國會議員提出要為“禁止種族歧視”立法案。
《環球時報》駐德國記者采訪曾在亞洲工作過的肯尼亞裔工程師阿力夫,他表示,能感受到在亞洲國家時白人更受歡迎,當被人叫“小黑”時,他就故意把眼睛瞇成一條縫,以嘲諷亞洲人眼睛小作為還擊。阿力夫說,如果在歐洲國家或美國,有人叫他“小黑”,那他會很嚴肅地發出警告,但在亞洲不會。他認為,亞洲和歐美文化差異大,人們對種族歧視的表現和危害認識得也不夠。
德國柏林文化歷史學者尼爾森·海尼格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種族主義,正成為亞洲的新問題,但好在不像西方曾有過的那樣嚴重?!蓖ㄟ^中、日、韓、泰、印等國曝光的案例,尼爾森分析說,亞洲人受過西方殖民主義和種族歧視的傷害,近幾十年才逐漸擺脫“低人一等”的感受,而亞洲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又處處以西方工業化國家為榜樣,過于推崇西方文化,甚至連皮膚白也成為時尚。因此,亞洲人很可能沒有完全意識到自己的一些言行帶有種族歧視性質。
尼爾森提醒說,西方在種族歧視問題上教訓深刻,認識到這是敏感的涉及“政治正確”的問題。在西方國家,一旦被認為有種族歧視言行,個人或企業都會受到嚴重的輿論抨擊,并為之付出代價。他還表示,亞洲在全球政治、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來亞洲的外國人會更多,亞洲國家必須認識到不搞種族歧視的重要性。尼爾森說,除了立法反對種族歧視外,亞洲國家若要鏟除種族歧視的苗頭,就要從小開始抓起,如把種族問題列入教科書內容。(本報駐韓國、日本、印度、德國記者 陳尚文 李珍 文朱 青木)
→→ 更多社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