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發出的貨物 新華網記者 彭茜 攝
東大門的日與夜
東大門的時間也與別處不同,白天是晚上,晚上是白天。
對于東大門的運貨大叔們來說,早上11點吃的是早餐,凌晨吃的是午餐,日出后的清晨吃的是晚餐。他們代服裝店零售商進貨并配送物品,日日騎著摩托車疾馳而過,背后是小山重疊般裝滿衣料的塑料袋。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暢銷品的批發商在哪里,或是最新流行的商品是什么。
還有那些在深夜生意才開始火爆的小吃攤“包裝馬車”,塑料大棚下有橙色的燈火帶來的溫柔暖意。買手們、運貨大叔、各地游客,會在點一份辣炒年糕或是熱騰騰的魚糕湯,以慰藉疲憊不堪的身心。
晚上8:00,也正是時尚買手們開始上班的時間。中國國內某時裝公司的時尚買手陳希(化名)幾乎每月都要飛韓國一次。晚上八點上班,凌晨兩三點下班對她來說是常態。她和同事穿梭于被行話稱作“檔口”的各個品牌批發商詢價、訂貨,用英文、中文和手勢交流。公司為他們在東大門附近租了一套寬敞明亮的三居,但屋內只有簡單放置的幾張床墊,因為多數時候他們都是拖著一身疲憊回家,倒頭便睡。
每家檔口臉不大,均采用小作坊的生產模式,每周日或周一便會更新幾款產品。通常來自中國的訂貨商會在一周之內接到貨。衣服被換下原廠的掉領標和水洗標,冠以國內廠商的牌子在國內專柜賣出,銷售火爆。
除了買手們,還有不少海外游客希望在此以比百貨店更低廉的價格買到韓國當季的流行品。服裝店的導購,基本都會說幾句簡單中文,以應對龐大的中國消費者。面對那些僅希望買一件回去自穿的中國游客,導購員大多態度冷漠,皺起眉頭,用生硬的中文說著“一樣買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