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下午5時許
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批準文書交存儀式
攜手西子湖畔 續寫中國擔當
一場不同尋常的安排。主角只有三人,卻吸引了全球目光。
全球面臨的挑戰中,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著全人類未來。這也是習近平主席和美國總統奧巴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相聚在此的緣由。
“從巴黎到杭州,應對氣候變化在行動”?,F場的藍色背板上,這行字格外醒目。去年年底達成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標志著合作共贏、公正合理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正在形成。而能否通過各國批準,是《巴黎協定》能否走下藍圖,走進干涸的湖泊、喘息的大地、霧霾籠罩的天空,能否落到實處的關鍵一步。
中國和美國,已經率先批準《巴黎協定》。此時,借杭州峰會見面契機,舉行批準文書交存儀式,中美兩國元首分別向潘基文秘書長遞交法律文書。
從北京到華盛頓,從巴黎到杭州。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個最大的發達國家,近年來先后攜手發表三份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在關乎人民福祉和人類未來的問題上一次次選擇合作,一次次引領前行。交存儀式上,潘基文贊賞中美兩國的領導力,他強調說:“我高度贊賞習近平主席的高瞻遠矚,作出了這樣一個有勇氣的雄心勃勃的行動?!?/p>
今年4月,中國倡議G20發表首份氣候變化問題聯合聲明,此次交存儀式上,習近平主席進一步呼吁G20成員共同發揮表率作用。事實上,一些西方媒體的評論道出了此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中美的榜樣力量將帶動更多國家行動起來,為《巴黎協定》早日生效奠定基礎?!?/p>
習近平主席著眼于合力和恒力。他說,只有團結協作,才能凝聚力量。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積累共識。奧巴馬表達了相似的觀點:“應對氣候變化不是任何一個國家單槍匹馬能夠做到的?!?/p>
合作的背后,是中國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的決心,是中國“不是讓我們做,而是我們主動要做”的行動自覺。這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眾多責任擔當案例的一個典范。應對全球性挑戰和熱點問題,中國沒有缺席。
今天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每一秒鐘都是馬克思所說的“世界歷史”。一個嶄新的時代,倒逼著全球治理的升級,呼喚著世界觀念的轉變。恰如空氣沒有國界,共治才能催生變革,當前全球經濟、安全、文明等諸多領域存在的形形色色挑戰,同樣需要各國攜手才能有效應對。西湖之濱的氣變行動仿佛一面鏡子,映照出一個自覺踐行命運共同體意識的中國,也映照出一個滿懷自信的發展中大國給世界帶來的改變。
44年前,中美首份聯合公報就是在西子湖畔談判,中美關系一段新的歷史始于杭州。而今再度攜手于西子湖畔,為著山清水秀的綠色家園,為著我們共同的美麗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