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下午 G20峰會閉幕式、記者會
標注歷史高度 揭曉中國答案
關于杭州峰會的兩個疑問,在習近平主席宣布G20峰會閉幕的一刻,揭曉了中國答案。
一個問題是,中國能否帶領世界經濟找到新的出路?
這是中國首次擔任G20主席國,是習近平主席首次主持G20峰會,它被形容為“中國歷史上從未擁有如此巨大的政治構建空間”。盡管中國作為一再被證明、被贊譽,但陰云密布的大背景下,荊棘仿佛擋住了世界經濟前行的路口。
杭州峰會可以說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形勢最為復雜、面臨挑戰最為多元的一次峰會。中國迎難而上,一系列成果在G20歷史上成為首創之舉,明確了世界經濟的前行方向,以豐碩的成果樹立了新的G20標桿。
行勝于言。
將共識轉化為行動,將成果落到實處,成為杭州峰會留給世界的一個鮮明印象??纯催@份沉甸甸的答卷吧!
貿易投資領域,峰會制定了兩份具有歷史意義的文件,一份是《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略》,致力于扭轉當前全球貿易疲軟態勢,一份是《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這是世界范圍內首個多邊投資規則框架。
發展領域,更是碩果累累。習近平主席總結峰會在這一領域的成果講了三個“第一次”:第一次把發展問題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制定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第一次采取集體行動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
世界情懷,天下胸襟。中國辦會的獨特視角,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二十國集團不僅屬于二十國,也屬于全世界,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和人民。
“我們應該讓二十國集團成為行動隊,而不是清談館?!绷暯街飨陂_幕式上的期待猶在耳畔,G20的行動已經在路上。
另一個問題隨之而來,為什么G20“中國年”能夠逆勢突破、聚沙成塔,成為“豐收之年”?世界的追問,也為中國在當前國際事務中越來越頻繁扮演的“橋梁”角色探尋奧秘。
“豐收之年”源自聚焦問題的中國視野。強烈的問題意識,是中國改革發展不斷取得突破的深層原因之一。肩負困難時刻促進世界經濟增長、改善全球經濟治理的重任,中國將“問題導向”帶入杭州峰會主題議題設置,為峰會拿出真正符合需求的公共產品奠定基礎?!皹嫿▌撔?、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切中世界經濟病灶,鼓舞G20以戰略遠見和雄心攜手合作。
“豐收之年”源自以己率人的中國方式。行之以躬、不言而信,這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處世之道。中國在全球治理領域行之以躬,深耕細作——中國深入推進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杭州峰會通過結構性改革有關文件產生引領;中國發布《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方立場文件》,將落實發展議程同“十三五”規劃有機對接,對G20制定類似行動計劃產生推動。
“豐收之年”源自開放包容的中國風格。不拒眾流,方成江海。習近平主席在峰會期間介紹了中國的辦會理念:“我們還舉辦了各種形式的外圍對話,走進聯合國,走進非盟總部,走進七十七國集團,走進最不發達國家、內陸國、小島國”。中國傾聽各方利益訴求,對話覆蓋了幾乎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這一切,無不詮釋“G20屬于世界”的中國承諾,彰顯“共同體意識”的哲學底色。
站在世界經濟前行的關鍵點上,站在中國和世界命運的交匯點上,杭州峰會向世界傳遞出雖困難重重,卻依然珍視合作、攜手發展、追求共享的人類精神,這不僅是世界經濟復蘇的財富,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財富。
記者會上,習近平主席以一句詩結束講話:“最憶是杭州,何日更重游”。韻味悠長。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08日 01 版)
→→ 更多時政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