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果】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之日, 巴西環保人士在美國駐巴西圣保羅總領事館前舉行示威,抗議美國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 新華社發)
《京都議定書》
1997年12月《公約》第3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通過了《京都議定書》,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
《京都議定書》設定了第一承諾期減排指標,要求在2008-2012年間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削減5.2%。其中歐盟將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
2007年12月3日,《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沃·德博埃爾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開幕式上發言。( 新華社記者劉宇攝)
“巴厘路線圖”
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召開的《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巴厘路線圖”,為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
“巴厘路線圖” 建立了雙軌談判機制,即以《議定書》特設工作組和《公約》長期合作特設工作組為主進行氣候變化國際談判。
按照“雙軌制”要求,一方面,簽署《京都議定書》的發達國家要執行其規定,承諾2012年以后的大幅度量化減排指標。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和未簽署《京都議定書》的發達國家則要在《公約》下采取進一步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2011年12月11日,中印代表團在南非德班第17次締約方大會上呼吁公平。(新華社記者李啟華攝)
“德班平臺”
2011年11月在南非海德班第17次締約方大會決定建立德班增強行動平臺特設工作組(簡稱“德班平臺”),負責在2015年前形成適用于《公約》所有締約方的法律文件或法律成果,負責2020年后減排溫室氣體的具體安排。
這是2012年5月18日在東帝汶帝力海域拍攝的珊瑚礁。過度捕撈、沿海開發、污染等對珊瑚礁構成最直接的威脅,而海水溫度升高、二氧化碳污染所致的海洋酸化也導致珊瑚白化和死亡。相關環保機構認為,如果不采取行動,到2030年時,全球90%的珊瑚礁將面臨威脅。( 新華社記者姜帆攝)
《京都議定書》修正案
2012年12月《公約》第18次締約方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8次締約方會議在卡塔爾多哈通過《京都議定書》修正案(也稱“多哈修正案”)。
“多哈修正案”為38個發達國家締約方設定了第二承諾期的溫室氣體量化減排指標, 使其整體在2013年至2020年承諾期內將溫室氣體的全部排放量從1990年水平至少減少18%。
→→ 更多社會資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