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新式年夜飯惹煩惱
年青一代的越南主婦,準備年夜飯的新煩惱“不是缺,是挑,得做得精致”
“‘春節三天得吃飽’,這是我們越南人的老話,就是無論多艱難,初三前都得天天吃飽,千百年來都這樣,”60歲的范氏汪料理了年夜飯幾十年,她對記者說,“以前條件再不好,粽子、春卷、酸蔥、白煮雞、糯米飯和帶肥的豬肉,都是少不了的,或多或少而已。有的人家節前存糧存錢存豆子,就為把新年頭幾天過好?!?/p>
越南人說過年要有味,有六樣是必須的:肥肉、酸蔥、紅對聯、新年樹(桃、橘等)、鞭炮和綠粽子——如今,鞭炮被禁了,剩下五樣有三樣和吃有關,可見吃和年夜飯在越南人的春節傳統里占著多大的分量。
在越南,操持家務是女性的美德,家庭主婦、兒媳和女兒們更把準備年夜飯看作自豪的事——如果兒媳排除在外,只負責餐后的收拾,那一定是不太招婆婆待見。作為家里的主婦,45歲的阮氏秀英從臘月中旬起就開始準備年貨、年夜飯。
說到越南的吃,乍一看是蠻單調的。從南到北,越南餐館外掛的招牌很多是一個大字(越文單詞),米飯、粉、火鍋其中之一,表示該店主營或主食是什么;大字邊從上到下幾行小字,主要有空心菜、牛肉、雞豬牛羊、海鮮和田螺,表示可以由這幾樣和前面的主食配合煮煎炸炒——千篇一律,以至于行走越南,尤其在公路兩邊,餐館招牌最顯眼的是食材內容,然后是個大大的數字,顯示店的地址門牌,而不是店名,因為對于沿途司機來說,店名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里有什么吃的,那幾個大阿拉伯數字則好認好記。
但是越南菜卻也挺豐富、精致的。比如中國人統稱的“粉”,在越南就因其形狀乃至不同吃法有不同稱謂,就算其中都被稱作“Pho”的粉,在越南北中南各省做法可能也有材料、配料的不同。如果說“在越南,沒有哪兩家店的粉是一樣的”,這話大致靠譜。
所以,盡管傳統的越南年夜飯不脫那幾樣,但其準備自然可以像變化多端的“粉”一樣有萬千不同,也可以有精益求精的無盡追求。
“現在什么都不缺了,但我也愁,”越南革新開放約30年,尤其近20年經濟高速發展,如今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老百姓的生活顯著改觀,像阮氏秀英這樣年青一代的越南主婦,準備年夜飯的新煩惱“不是缺,是挑,得做得精致”。
越南年夜飯繼承的是團圓和祭祖的傳統。祭祖需要白煮雞(作為貢品呈上時,雞得保持跪拜的良好姿勢,雞嘴常常還要插支玫瑰花)、帶肥的豬肉,顯示尊敬、追思、以富足告慰先人。
粽子最好是豬肉綠豆餡,比中國粽子大,方形的,和圓形的糍粑象征“天圓地方”,但春節沒有吃糍粑的傳統;越南是魚米之鄉,山珍也豐富,春卷外面是很薄的米皮,里面可以包薄荷、紫蘇等生菜,也可以包海鮮、香菇、粉干等物產,“包羅萬象”也豐儉由人,油炸后蘸魚露(生吃的是夏春卷,春節是不吃的),它和撒上花生或其他干果碎末的糯米構成年夜飯的主食——當然,糯米最好要用竹葉染成淡綠色,好看、清香也滑爽;小蔥頭在春節前就腌成酸菜,是很好的解葷腥小菜,要看著嫩白,從健康角度講,這有助消化油膩食物。
越南主體民族京族人無論南北,文化一致性很強,基本每家過年都會備這幾樣。
當然,越南年夜飯也可以更豐富些。在古代的富足人家或如今有心思的主婦的籌備下,還會多幾道菜,比如肉末用香蕉葉捆綁煮或者蒸出來的肉團、豬腿燉筍干、紅燒魚(最好是黑草魚)、腌青芒果等做成的涼拌菜等,最終也能做出個“四碗六碟”“六碗六碟”乃至“八碗八碟”。
“傳統的越南年夜飯都是在家做,但現在很多年輕人未必這么想了。他們會覺得年夜飯費時費事,說‘既然春節是家庭團聚的時候,節前輕松點不是更好’,”阮氏秀英看著買回來做粽子用的綠豆,笑著說,“可你說讓現在的年輕夫婦家家自己包粽子,好像也不大可能?!?(《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章建華、閆建華發自河內)